從佛教教義和歷史再談法輪功的迫害問題  




        我的佛教朋友看到拙文〈這是我們起碼的良知──呼籲佛教徒不要對法輪功落井下石〉以後,希望我能把相關的佛理講得更清楚些。我認為,他的建議是有道理的,因此寫出此文,就教於諸方。

() 佛教徒應當持守「不殺生戒」

首先是佛教徒應當持守「不殺生戒」。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1):

爾時佛告長者子言:「有十善業應當修習,若十惡業汝應除斷。」於是長者白佛言:「世尊!有情短命,何業所獲?」佛告長者子言:「殺生所獲。復次,殺業然有十種:一自手殺,二勸他殺,三慶快殺,四隨喜殺,五懷胎殺,六勸墮胎殺,七酬冤殺,八斷男根殺,九方便殺,十役他殺。如是十種獲短命報。」復云:「何業獲報長命?」「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離自手殺,二離勸他殺,三離慶快殺,四離隨喜殺,五救獄殺,六放生命,七施他無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飲食,十幡燈供養。如是十種獲長命報。」T01.896c

在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不殺生戒」除了「離自手殺」,也就是「自己動手」之外,還包括了不要勸人殺、不要對殺人的行為表示認同、贊賞和欣慰。因為,「勸他殺」、「慶快殺」和「隨喜殺」同樣都是殺生業。

現在中國大陸法輪功信徒遭受的「王難」,其中包含幾千條被殺害的人命在內。因此,如果有人用佛經之語「弟子與師,俱陷王難」來譏諷法輪功時,就有「慶快殺」和「隨喜殺」的可能性在其中,這是違背佛教「不殺生戒」的。

() 佛教對於「王難」的看法

其次,我們應該觀察佛教對於「王難」的看法。

翻閱《楞嚴經》,看到「弟子與師,俱陷王難」一語,類同之語總共出現了十多次,都在卷9,談的是佛教出家或在家修行人,由於自己心態的種種偏失,而被種種不同的外魔所欺騙和利用,有了一時驚人的成就;到後來,「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有的地方則說成:「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換句話說,是外魔離去之後,被利用的修行人的悲慘下場。

根據《楞嚴經》的講法,「被外魔所欺騙利用的修行人最終會陷於王難」是否可以推論到:「陷於王難」就等於一個修行人被外魔所欺騙利用了?這是一個很顯而易見的邏輯謬誤。但是,我們在網路上所看到的佛教徒的論證,都是用這種邏輯不通的方式來附會經文。

關於「王難」,也就是統治者對宗教徒的刑罰殺害,佛經是怎樣看的?首先,它是人生諸種苦難的一種。《僧伽吒經》說:「爾時世尊為尼犍說法:『生苦、生惱,人生多怖。生有病苦,病有老苦,老有死苦。復有王難、賊難、水難、火難、毒難、自作業難』。」種種苦難的存在,證明了世間是苦,應當遠離,不應執著。

其次,從聲聞律來看,僧團難免遭遇「王難」。如《十誦律》記錄了各種「王難」的表現方式:「云何王難?若王瞋約,捕諸沙門釋子,打殺、繫縛、驅出,奪袈裟,與白衣著,令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射兵,捉象、鉤捉、革鞙,舉輿出入軍陣,若一一官雜役。」也就是,國王對佛教徒起瞋心,逮捕、關押、流放、殺害,逼他們放棄信仰,充作兵員或官方的雜役。這一段經文,應是歷史事實的反映。在佛教史中,佛教雖曾受帝王保護、推廣,也曾屢遭政治迫害,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遭遇王難的佛教徒,應如何自處?《菩薩善戒經》說:「為正法故,不畏王難、飢渴、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是名菩薩具菩薩戒。」也就是說,菩薩應當具備的德行(德行即「戒」),包含了對王難的無畏。

對於遭受王難的其他眾生,菩薩戒的內容是應該施予救度,令眾生得以離於此種苦難。《菩薩善戒經》又說:「常施眾生無畏之樂,所謂虎狼、師子、水火、王難、怨賊,能為救濟,是名無畏施。」《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會救護那些遭遇王難的人:「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綜上所言,可以看到,佛教對於臨到自己身上的「王難」,採取的態度是「為正法故,無所畏懼」;對於臨到他人身上的「王難」,則是想辦法加以救護,使其免於怖畏。這也就是前引《分別善惡報應經》中所說的,佛教的「不殺生戒」中,第五項是「救刑獄殺」,第七是「施他無畏」。這才是佛教對於「王難」的態度。反之,對遭受王難的人,不但不思救護,不譴責政府迫害宗教自由,反而援引佛經加以譏諷,對受難者落井下石,給施暴者鼓掌叫好,這樣的態度在佛經中是看不到的,也是佛教徒不應為的。

()佛教歷史上所遭遇的「王難」

佛教曾經遭遇的「王難」,在經典中所見的有:《阿育王經》載,阿育王的五世孫弗沙蜜多羅王,欲破滅佛法,「集彼眾僧而作是言:『我於今者,欲壞佛法。諸眾僧中,於塔及寺,各有所護,宜各說之。』諸僧皆言:『我等護塔。』王於是時,即殺上座,次及諸僧。」這是殺害護教的僧侶。又載:「時有沙柯羅國,是其所領。語彼國人:『若有能得一比丘首,與其金錢。』(T50149a)這是以金錢鼓勵人民,殺害僧人,可以說是極為惡劣的大規模宗教迫害。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4記載,磔迦國的古代,有一位以此地為都城,統治全印度的「大族王」,本來想要學習佛法,請僧團推薦高僧。由於當時的僧徒不敢應命,最後竟然推派了一位曾經擔任王家奴僕的出家人應命,激怒了大族王,「於是宣令五印度國,繼是佛法並皆毀滅,僧徒逐斥,無復孑遺。」(T51888b)大族王此後曾一度失敗亡國,後來捲土重來,再次復國時,「毀窣堵波,廢僧伽藍,凡一千六百所。」(T51889a)又是一次大規模的宗教迫害。

漢傳佛教歷史上,佛教遭受大規模的政治迫害,有所謂「三武一宗之禍」。這是高中課本都提到的,茲不贅述。

除了大規模的宗教迫害之外,歷史上小規模的「王難」,是不絕於書。而這些「陷於王難」的僧人,並不減損他們在宗教中的偉大。譬如,唐太宗因為法琳寫的《辯正論》,違逆了皇帝推崇道教的政策,幾乎處死,而終於被流放,死於流放途中。日本淨土宗的創始者法然上人,也曾因為提倡念佛即可往生,受到廣大的皈信,被傳統的佛教宗派攻擊,最後因為皇家的兩位宮女也私自隨法然的門下安樂、住蓮等人出家,激怒日本天皇,安樂、住蓮被判處死刑,法然上人以75歲的高齡,及其門下行空、親鸞等人,集體被迫還俗,放逐邊地。面對「王難」,法然上人及其門下,反而認為這是把念佛法門傳到邊遠地區的機會。

在中國建政初期的1951年,著名禪僧虛雲老和尚,以112歲的高齡,中共人員擾劫雲門寺,被毒打至骨折,趺坐如故,九日未食,氣息幾止,弟子一度認為可能死,但是醒來只當作入定而已。

以上所舉的三個案例,都是佛教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歷史事實告訴人們,「弟子與師,俱陷王難」的,不是只有被魔所迷惑、利用之後,「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一種原因而已。假如人們竟然可以用是否「陷於王難」來質疑世上的宗教團體,那麼佛教徒應該不能忘記,自己皈信的宗教也曾經在歷史上屢次遭受大規模的政治迫害;應該銘記廣受崇敬的祖師大德,也曾經「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能夠有此知覺,就不會對政治迫害宗教的惡行無動於衷,乃至置身事外,或鼓掌叫好。

()中共統治下的宗教迫害

在現代國家的憲政思潮,以及聯合國人權宣言的影響之下,「宗教信仰自由」已是一個不容政府侵犯的基本人權;任何侵犯宗教信仰自由的政府,都會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除此之外,在現代「宗教學」的影響之下,「宗教對話」是一個方興未艾的趨勢;站在自己既有的意識型態立場,肆無忌憚地敵視、譏評其他宗教,已被視為偏狹、愚昧、落後。在這樣的時代思潮價值體系之下,大規模「宗教迫害」的現象,在現代憲政國家已經不復存,只有在極權國家,才存在宗教迫害問題。

中共自建政以來,宗教迫害一直都非常嚴重。直到今天,中國大陸忠貞於教廷的天主教會仍被稱為「地下教會」,主教、神父被逮捕、判刑的事件時有所聞;不願意接受官方控制的基督教信徒,由於只能在信徒家中秘密聚會,因此稱為「家庭教會」,傳道人與信徒也經常被捕、被判刑……。在這樣的宗教政策環境之下,法輪功作為一個被中共迫害的宗教,並不是一個特例,而是通例。

中共迫害宗教的理由,譬如對天主教,主要是要求他們放棄與教廷的從屬關係;迫害家庭教會的理由,是他們不願意參加受官方控制的「愛國教會」。這些理由,放到自由世界來,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至於中共從1999年鎮壓法輪功以來,我們看到的案例,眾多法輪功信徒之所以被捕、被關押、經受種種凌虐,其原因只是「在公安詢問時,承認自己是法輪功修練者」;而中共當局種種整治,他們要求法輪功信徒的,只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命題,就是「只要宣稱不再修煉法輪功,就可以釋放回家。」換言之,連一個單純的「信仰告白」都不允許。這是何等的蠻橫、何等的無理!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佛教徒,都不應該縱容中共當局做這樣的事,何況對受難者落井下石?

()關於法輪功對佛教的批評

偶爾翻閱法輪功的著作,可以看到其中有些論及佛教的話,佛教徒聽來可能會覺得不悅耳。但是,佛教徒真的容不下那些批評,而認為批評佛陀的人都該死、活該被迫害嗎?我想,任何一個佛教徒冷靜下來,一定會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如果批評別的宗教就該死,那麼佛經中也批評過婆羅門教、耆那教,以及種種印度的外道,難道這些被批評的宗教徒也可以認為佛教徒該死嗎?

不同的宗教可以彼此批評,也應當尋求彼此的了解。所謂「信仰」,就是人在對「究極真理」無知的情況下,用「信心」投身於真理大海的探索與實踐。這個事實反映了「真理的深奧廣大」與「人類的無知渺小」。因此宗教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各度有緣,用不同的可能性,或不同的方式投身於真理大海的嘗試。這些不同嘗試之間的批評,即使再嚴厲、再無知、再不合理,也應被視為「出於探求真理之誠意的」、「無害的」與「應該被容許討論的」。

宗教上的唯我獨尊,與宗教上的專斷,本來就不是佛教的性格,更何況在現今的文明世界,宗教寬容已是宗教徒必備的美德。佛教徒面對法輪功的批評,秉持著「宗教寬容」的美德,不但不生氣,反而悲憫其處境,為他們仗義直言;或者應該「聞批評則慍怒」,於是就對他們所受的迫害殺戮不聞不問,甚至暗中竊喜,乃至公然鼓掌叫好呢?

答案並不難。「不殺生戒」是佛教行持的初步。如果沒有「慈心不殺」的信念,又怎樣做真正的佛弟子呢?默許罪惡、對無辜者落井下石的人,又怎能宣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陀之弟子呢?

2005年10月31日


[回佛法與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