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彌陀的邀請成為聖眾
--依善導大師觀經疏說義


        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有一段文字,把念佛往生淨土的原理講得最清楚。此即卷一〈玄義分〉的後段,討論諸師的駁難時的回答。這段文字是比較「如人念多寶佛,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墮者」和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差異。


       疏云:「又來論中,稱多寶佛為求佛果,即是正報。下唯發願求生淨土,即是依報。一正一依,豈得相似。然正報難期,一行雖精未剋。依報易求,所以一願之心未入。雖然,譬如邊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難。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眾生,豈非易也?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這段文字把「念佛求成佛果」與「念佛求生淨土」的差異分辨得很清楚,即是求成佛的「正報」與「依報」的差別。一個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具備一切功德之後,成就了正報與依報。正報即是他自己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神通具足、智慧圓明等等。依報即是成佛者會因其功德,而感得清淨的國土。因此,所謂「正報」就是「成佛的那個人」,而所謂「依報」就是「成佛的那個世界」。《疏》中講的「求正報」與「求依報」的差別,就是你要自己努力修行而成佛,得成佛之正報,還是接受已經成佛的彌陀的邀請,入其依報,成為他的淨土中的其中一個聖眾?


        求正報者,須具備六度萬行,萬德莊嚴,有一點尚未具足,就不能成功,是故難成。求依報者,乃是憑藉佛之願力,如果佛接納眾生往生淨土的門檻越低,往生就可以很容易。依《大經》第十八願:彌陀的本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不揀根性、熱情的邀請十方眾生,只要願意去其淨土的,就歡迎前去。


        因此,念佛求生淨土,絕不是依自己的功德而往生,而是依佛已經備豫好的的功德、願力而往生。眾生要準備的,就是「報名參加」的意願和動作而已。


        往生極樂世界作什麼?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諸苦、但受諸樂。從佛法來說,就是解脫的聖者的生活。因此,往生極樂世界的精確意涵,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邀請,而成為極樂世界的聖眾。


        為什麼身心濁惡的十方眾生,可以領納佛陀的救度,直接在往生之後,成為無有諸苦、但受諸樂的聖眾?因為佛陀的大慈悲、大功德不可思議之故。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若從淨土法門「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的理趣來看,試以李元松老師所說的來解釋。李老師說:「皈依最高也最難,只有無我的人才能皈依。」也就是說:一心皈命彌陀的人,直下就符應於無我的狀態,因此可以如《雜阿含經》所說:「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不生自己是聖人之想,而是確知自己乃是被救之人。然則,未往生以前,如《觀經》所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換言之,往生之前,雖是拙劣凡夫,但已蒙聖眾影護,可作「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換句話說,此世之中的念佛人,已當是聖眾之一矣!而這些,剋實而言,皆是彌陀的功德,而非此人之功德。是故,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是接受彌陀的邀請而為聖眾,往生之後如此,往生之前亦應是如此。


                                                                                                               二○○五年三月七日


        


[回現代淨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