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論集部
 
(一)斷獄者與劊子手的業報──大巷地獄
No. 1644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 
(卷8) 
T32, p208c(陳.真諦譯)
大巷地獄
在「更生」「黑繩」二獄中間,其有地獄,名曰「大巷」,如大市巷。是中罪人,或時仰眠,或時覆眠,或置臼中,鐵杵舂擣。或有罪人,從腳至頸,分分斬斫。或有罪人,褫皮布地,還割其肉,以積皮上。復有罪人,下劍手斷,舉劍手生。以是因緣,積其手聚,猶如山高。腳、耳、鼻、頭,下劍即斷,舉劍還生。頭、鼻等聚,亦如山高,乃至惡業受報未盡,求死不得。
是何行業,受此果報,令諸眾生於彼中生?昔在人中,屠膾為業,殺羊、豬、牛、鹿以自活命;或捕魚鳥,或辯決牢獄,或自為劫盜,或刑剪罪人,由此業報彼中受生。
 
(二)為不施刑而放棄王位的緣覺
No. 1650 辟支佛因緣論 (卷1) T32, p474a(失譯)
波羅奈國王悟辟支佛緣
時有輔相名曰「言說」。言說輔相即立太子,以紹王位。雖復年稚,本誓願力,不作眾惡,體性賢善,於諸眾生有深悲愍。雖處王宮,志求閑靜。雖處華堂,猶如塚間。雖處憒鬧,修行禪思。厭患生死,稱量其過。以道修心,棄捨王務。  
諸臣諫曰:「今日大王,專行道行,不理國事。若如是者,眾惡必起,敗王風化。譬如渡海,若無船師,必為諸難之所敗壞。」
即說偈言:
| 
         王承祖先嗣  | 
    
         籍地如法得  | 
  
| 
         唯垂理萬民  | 
    
         願莫放捨國  | 
  
| 
         若王正法治  | 
    
         諸善無過者  | 
  
| 
         人帝應當知  | 
    
         護國福最勝  | 
  
爾時其王聞是語已,歎息思惟,說偈答言:
| 
         我若不理國  | 
    
         吾國必當敗  | 
  
| 
         我力能護國  | 
    
         邊惡不敢侵  | 
  
| 
         我若治國者  | 
    
         王務塵我心  | 
  
| 
         若有犯罪者  | 
    
         必須加毀害  | 
  
| 
         當言繫閉彼  | 
    
         當截彼手足  | 
  
| 
         彼應入死罪  | 
    
         彼應挑其眼  | 
  
| 
         如今濁惡世  | 
    
         必當須刑戮  | 
  
| 
         若行刑戮者  | 
    
         即是栴陀羅  | 
  
時王即告所親愛臣:「汝今且聽,吾所食者不過一味,吾所衣者不過一襲,所坐臥處不過容身。自此而觀,何用多求,而無厭足?王位所以稱尊號者,以其教令必行,無不承肅,唯有此事,取異眾庶。」又告輔相:「王者所重,唯此一事,我今付汝。汝今應當畏於後世,正法治國,賦斂依舊,莫違常限。」
即說偈言:
| 
         我雖生王宮  | 
    
         承籍祖先後  | 
  
| 
         而我未習學  | 
    
         刑戮撾罰事  | 
  
| 
         我今怖畏故  | 
    
         不能造此業  | 
  
| 
         汝今莫效我  | 
    
         但當育民庶  | 
  
| 
         世人皆愚癡  | 
    
         各自作愆過  | 
  
| 
         於所犯罪中  | 
    
         復生其恐怖  | 
  
| 
         汝當以正法  | 
    
         撫育施無畏  | 
  
| 
         當依於正法  | 
    
         化導於民庶  | 
  
時王說偈已,即便以國付此大臣。而此大臣既得國已,於二年中寬縱無度,不恤萬民,恣心極意,作諸非法。漸漸經久,榮位深重,便生憍逸,行諸非法。如河暴漲,多所損壞,城中富有,一切稅奪。時城內人皆諫之曰:「莫為此事。」聞他忠言,倍生瞋恚,顰蹙作色,而作是言:「汝等何敢發如是語?」諸人懼畏,不敢應王。由是之故,所行無道,日日轉盛,如火得乾薪,其炎轉熾。婬荒暴亂,所為勃逆,王所愛婦,亦復妻掠。
時王夫人見其如是,懊惱垂淚,而往白王,瞋心猛盛,脣口擩動,言不解了,猶如嬰見,以此情事,具向王說。王聞是已,即召令來,而語之言:「我之妃后,汝尚隱忍,能行非法,況復萬民?」王即教誡:「自今已後,更莫如是。」
時彼輔相,見王嫌已,并民厭患,即便棄國,逃至他土,將彼國王及其軍眾,還向本國,規欲討伐。時本國中,諸舊輔相,將兵逆拒,破其軍眾,生擒將還。舊輔相等,復白王言:「彼人侵毀於王。」即將彼臣,詣于王所。時王見其顏色既變,有慚懼相。王曰:「怪哉生死。」即說偈言:
| 
         愚癡覆蔽心  | 
    
         不覺後大苦  | 
  
| 
         為小樂緣故  | 
    
         今受此慚恥  | 
  
| 
         譬如上善食  | 
    
         色香皆具足  | 
  
| 
         其中雜毒藥  | 
    
         愚人不觀察  | 
  
| 
         貪味故取食  | 
    
         食消則成害  | 
  
王告諸輔相:「彼之愆過雖復尤重,然我意者,不欲加害。」
復說偈言
| 
         一切皆愛壽  | 
    
         宜速赦彼罪  | 
  
| 
         不見害他命  | 
    
         而得安樂者  | 
  
| 
         犯罪深重者  | 
    
         應向生慈心  | 
  
| 
         彼自招罪害  | 
    
         當宜生哀矜  | 
  
| 
         若害於彼命  | 
    
         自毀所愛法  | 
  
諸舊臣等即白王言:「我等今者雖違王敕,必當加害,終不縱捨。」即於王前拔劍斬之。王見殺已,即生厭惡。見前境界,便見過去修忍之心,尋時開解悟辟支佛道,如優缽羅花開敷之時,踊身虛空。一切臣佐,合掌仰瞻。辟支佛厭生死者,證道如是。我今所得持戒果報。即說偈言:
| 
         我雖服瓔珞  | 
    
         心修淨梵行  | 
  
| 
         檢身調伏根  | 
    
         淡泊常寂滅  | 
  
| 
         於一切人所  | 
    
         而捨兵刀杖  | 
  
| 
         修於獨一行  | 
    
         如犀牛一角  | 
  
說是偈已,鬚髮自落。時淨居天,即奉袈裟,尋即飛空,詣雪山中。時彼山中,有辟支佛,而問之言:「汝處王位,厭惡何事,悟斯道跡。」即說上偈,而用答之。
是故如來為不能修行忍故,故說忍辱因緣。以貪親近憒鬧故,故說不親近因緣。欲使解辟支佛功德故,故說辟支佛因緣。佛為諸天於善法堂上,說辟支佛因緣。佛於三十三天,使諸天生厭惡故,故說斯事婆四詫辟支佛。於毘舍離,說捨身入涅槃,今現有塔,名優陀耶。
 
 
 
(三)佛教徒寧死也不願行刑
No. 1671 福蓋正行所集經 
(卷12) 
T32, p743c(龍樹菩薩集,宋.日稱等譯)
復有國王,名計羅迦,常以嚴刑,而治于世。若彼民庶,有諸過咎,攝屬官者,悉當誅戮。
時有一人,臨當被害,彼旃陀羅稽首王前:「我今發心,始受佛戒,於諸罪人,誓不行殺,乃至螻蟻,亦不損害。」王曰:「汝遵佛戒,違拒國令。既無所用,養汝何益?」時旃陀羅復白王言:「我今決定不毀淨戒,願王試觀:帝釋諸天,尚於佛制無敢違越,況我輩乎!」王曰:「實爾,當以嚴刑,先斷汝首。」旃陀羅曰:「我今此身攝屬於王,然於後世,更有餘身。以此持戒善根功德,當得世間上妙快樂,乃至諸天,隨意願往,於未來世,樂求善法,增長信、進、念、定、慧力,以功德水,洗滌貪等三毒垢染,淨盡無餘,決定當得預流等果,乃至如來淨妙法身。」作是願已,於大眾前,高聲唱言:「我今此身,從因緣生,於剎那頃,必當就盡。為護佛戒,心無憂怖。」王聞是說,益增忿怒,即敕使者,驅旃陀羅,於尸陀林,而斷其命。時諸人民,咸生驚歎,乃相謂曰:「此大丈夫,甚為希有,為護佛戒,捐其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