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松老師紀念文集編者序
師於去年彌陀聖誕日(國曆十二月十日)往生極樂。遵師遺囑,大眾稱念彌陀名號四十九日,其餘一切喪事從簡,不發訃聞,無告別式,荼毗後,葬舍利於台北市立公墓樹葬區。師之遺願,願為靜默往生人。弟子眾哀慟難捨,除念佛外,亦無心力操辦餘事。
師為宗教界聞人,聲名久著,其交遊與影響原不侷於弟子而已。弟子眾唯行念佛之時,昭慧法師已於十二月十五日《自由時報》發表文章紀念,等同代發訃聞於媒體;又邀集海峽兩岸之佛教界好友撰文,於當月出版之《弘誓月刊》集為《淨德昭彰:淨嵩(李元松)法師摯友感懷錄》;又請得印順導師之輓詞「淨德昭彰」,乃靈堂中唯一懸掛之輓幛。
《淨德昭彰:淨嵩(李元松)法師摯友感懷錄》為師往生後,首先出版之紀念文集。由昭慧法師撰寫「前言」,收錄紀念文字十篇,依姓名筆劃排序,作者為:上海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王雷泉先生、台北光武技術學院副教授江燦騰先生、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教授邢東風先生、慈濟志業中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女士、陝西師範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西安外事學院副院長吳言生先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倫理研究所副教授宣方先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張新鷹先生、同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楊曾文先生、江蘇江南大學法政學院教授鄧子美先生、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系副教授釋昭慧法師。
此外,中文互聯網上,亦見海峽兩岸佛友自發設置若干專門網頁,收羅網友紀念文字。
師往生後,大眾於靈前會集念佛,瑞應時現。彌陀共修會導師慧淨上人鼓勵同修將感應所見寫出。今年二三月間初步結集,共二十七篇,成《上淨下嵩上師往生瑞應錄》。此冊為彌陀共修會內部出版物,僅供同修作為紀念,未對外公開發行,但可稱為彌陀共修會編輯之第一本非正式紀念文集。
師往生以來,依慧淨上人指導,象山彌陀村早晚二班念佛,雖逢年節、颱風而未曾稍輟。師往生週年,弟子思所以紀念者,亦唯精進念佛而已。後經藍吉富老師勉勵,乃有編輯「紀念文集」之議。承彌陀共修會「議事委員會」決議,九月七日成立編輯小組,推動本書之編輯、出版。
本紀念集之內容分四大類,各以師喜愛之詩句為題:
一、〈獨留情義落江湖〉,主要為邀請師生前宗教界、文化界故舊友人撰寫而成,共得二十位、二十一篇。其中六篇收錄自《淨德昭彰:淨嵩(李元松)法師摯友感懷錄》。《感懷錄》十位作者中,楊曾文教授、張新鷹所長、宣方教授又另作新文提供;邢東風教授自日本寄來新舊兩文,本書同時編入;王雷泉教授則於八月,為浙江大學出版師之《生命智慧的對話》、《就這樣》二書作序,所述即是紀念之感懷,亦徵得王教授首肯,編入本書。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備受各界推崇,編輯小組原本不敢叼擾,但法師隆情高誼,知悉編輯之事後,主動提供紀念文章,眾弟子銘感盛義。安徽宣城淨宗法師乃慧淨上人高弟,雖與師未曾謀面,但在師往生後,隨即以同門道誼撰文誌念,亦收入本書。文章排序,以出家法師為先,敬重僧寶故。其後以姓名筆劃為序。
二、〈一枝一葉總關情〉,為弟子眾及其子女(師暱稱之為「小蜜蜂」)所作。其中,溫金柯師兄之文寫成於師荼毗前一日。其餘則為編輯小組成立後,鼓勵同修撰寫,長短不拘,共得弟子文章三十四篇,小蜜蜂七篇。此外,若有同修或小蜜蜂謙稱不擅撰寫成篇文章,或者由編輯小組依其口述代筆者,旨在傾吐懷念之思,一字一句、隻言片語亦錄其中,凡十七位,集為〈回憶點滴〉。
三、〈是非真假已忘卻〉,屬教理研究,收二篇研究師思想的長篇論文,旨在交代師由禪入淨之過程。作者分別為彌陀共修會領眾張志成師兄、教研部主任溫金柯師兄。
四、〈無去來中事宛然〉為殯喪法語。師之殯喪,由慧淨上人主法。收錄於此,用誌歸趣。
本書原為紀念而作,各篇作者均言明無須稿酬。但為廣流通於海內外,識與未識者均能方便取得,故除寄贈各大圖書館外,他日將循圖書流通管道公開發行,若因此而有所得盈餘,將全部捐贈佛教公益團體。
編輯小組成立至出版,為期僅四個月,成此六百餘頁之紀念文集,承宗教界、文化界前輩、先進之厚愛賜稿,謹代表共修會同修致以感謝之意。編輯期間,收到來稿,捧讀之際,常情不自禁而熱淚盈眶。師之一生,真使人懷念。諸行無常,有聚皆散,然則法身常在,法身常馨。經云,解脫者之人格,有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師為淨土念佛人,又有「純信之香」。師之使人緬懷不已,實由其人格之馨香。是故:
憶念師者莫悲傷,
彌陀名號可誦揚;
名號即是無上法,
師亦住此三昧中。
是為序。
編輯小組謹識
二○○四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