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論

念死」段

 

方便語譯

         

金柯按:李元松老師教導弟子經常吟詠閱讀的經論中,有《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二,「共下士道」中,談到「思惟此世不能久住,隨念死亡」一節。我們的共修會,近日以此為教材,回顧李老師的教導。期間,有同修提到,覺得此段文字稍有艱澀之處。筆者憶昔為寫碩士論文,初讀《俱舍論》,也為論典的文字難讀,而深以為苦,很能了解同修的心情。乃趁春節假期,以白話文試譯之。本文的語譯,根據的是網路上所見的大勇法師等譯、邢肅芝居士所譯二種漢譯本,以自己的理解,隨意融通譯成。此二種譯本,有若干地方意義並稍有出入,因無法閱讀藏語,僅能以私意抉擇。總而言之,此譯文,僅是方便譯語,助同修方便閱讀而已。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隨念死亡

 

  不修「念死」的壞處

 

每個人都知道「人終究會死」這個簡單的道理;但是一般人,他們直到臨終前,每天都以為「我今天不會死」。每天都這樣想,以致於他們的觀念,終究是放在「不會死」這錯謬的一邊。這種錯謬的觀念如果不刻意對治、扭轉,反而被它所蒙蔽,就會產生「可以永遠活下去」的意識型態,就會覺得眼前的這個、那個,都是需要的;就會把心力全然放在追求今生的安樂、除去今生的痛苦上面,對於來生的福樂、解脫、成佛等更重要的事,就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不會把心放在佛道上。

這樣的人,即使有機會聽聞、思維、修習佛法,但是因為他的心思主要是放在現世上,所以他做所有這些善事,力量一定都非常的微弱,而且難免還會挾雜著過錯和惡行。這種修習佛法的方式,不摻雜著惡趣(地獄、惡鬼、畜生)之因的,實在是少見。這樣的人,縱使他有時候會因為希求後世的福樂而想要修行,但是也一定不能除去「以後再慢慢來」的推延懈怠,以及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的干擾,以致於浪費時日,不能生起精進心,如理的修行。不僅如此,這樣的人,因為錯謬的執持「現世圓滿」,以致於這種觀念所招引、衍生的惡行,會逐漸的增長,使他趣入和正法甘露背反的狀態,引導他前往地獄、惡鬼、畜生等惡趣。因此,沒有什麼比誤執「現世圓滿」更不好的了。

《四百論》說:「被時間所主宰的生命,是一定會死亡的。但是我卻安心地貪睡、不儆醒,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入行論》也說:「最終都必定要捨去這一切。但我卻不能這樣認知,而為親人或非親人的緣故,造作種種罪行。」

 

  修習「念死」的好處

 

如果真的生起「念死」的心,就像知道今天或明天必定會死那樣,那麼只要是稍為了解佛法的人,就能了解親人、財產等,都不是真正的伴侶,因此能夠自然而然的遮斷對他們的貪愛,並而生起從「布施」等六度法門去體認佛法的心要。而且,還能夠使人了解,為爭取利養、恭敬等世間法所做的努力,都是背離佛法精神的。這樣就能遮止諸種惡行,而積集三皈、五戒等善業;不僅使自己可以得昇勝妙的果位,而且也能引導其他眾生,得到真正的安樂。因此,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

因此,佛經對於「念死之心」曾以多種譬喻加以稱讚。如《大涅槃經》說:「譬如耕田,秋天的耕作最好、一切動物的腳印,象的腳印最大,一切的觀想中,『無常想』和『死想』是最殊勝的。因為它能除遣三界的貪著、無明、我慢。」又稱嘆它是「能迅速摧壞一切煩惱惡業的錘」、是「能迅速成就一切善妙的門」等等。

總之,在輪迴的歷程中,能夠得到修行的機會,就是只有這殊勝的人身的時候。我們長時劫都是處於地獄.惡鬼.畜生的惡趣中,雖然有時得以生於人道或是天道,但也多是處於無有閒暇的狀態,不能修習佛法。即使有時候可能又得到了堪能修習佛法的人身,卻也不能如理而修習佛法,其原因就是因為住於這種「不會死」的想法之故。

所以,執持「不會死」的想法,是一切衰損之門;「念死」則是一切圓滿之門。還有,不要認為這是很深的法,是其他有資格的人才能修習。也不要認為雖然應當修習,但只要初學時稍為修習就可以,不是必須恆常修持的法。這是起初、中間乃至最後,都必須修習的法;應如是認知,而認真的修習。

 

  發何種「念死」之心

 

因為「親人.財產等等都必將離去」而產生怖畏,這是沒有修道的人對於死亡的畏懼,並不是這裡要引導生起的念死之心。學者應當思惟的是:只要是由煩惱.業力所招引的果報身,就都不能免於死亡。如果只是畏懼死亡,事實上並不能使死亡停止。而應當了解:如果不能滅除惡趣之因,又還沒有成辦決定往生善趣的因行之前就死了,這才是真正可怖的事。生起這樣的恐怖,因而開始修行,才能在死的時候,無所恐懼。如果不能成辦修行之事,就一定不能超脫輪迴流轉,也可能會墮入惡趣,這樣,臨終就會生起怖畏,深深悔惱。

 

  修習「念死」的方法

 

修習「念死」的方法,應由「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門」來加以修習。這裡可分為三個內容:()思惟一定會死,()思惟死期無定,()思惟死時,除佛法之外,其他的都沒有用。

()「思惟一定會死」中,又可分為三個內容:

1思惟「死王必來,任何方法都不能阻止」

「不論受取何身,不論住在何處,不論處於何時,都會被死王所毀壞。」這是《無常集》中所說的。「死王來的時候,難以逃避,也不是財寶勢力、咒藥所能止滅的。」這是《勝光大王經》所說的。迦馬巴說:「現在就畏死,臨終才會無所畏。我們一般人剛好相反,現在不怕死,臨終才用爪抓胸。」

 

2思惟「壽命無增,卻無間減滅」

就像《入胎經》所說的:「人能活到百歲,可說是到了極限。即使以這麼長的壽命,也是不斷被銷蝕。『年』被『月』銷蝕,『月』被『日』銷蝕,『日』被『畫夜』所銷蝕,每一『畫夜』也被『上午』『下午』等時間所銷蝕。所以,人的壽命,總量是很少的,而且一大部份已經過去了,所剩下來的,不但不會增加,而且不斷的減損。」《入行論》說:「白天夜晚不停替換,壽命不斷在消減,而不會增加,我怎麼可能不死?」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其他的譬喻,來思惟這個道理;例如像是織師織布(雖然一絲一縷逐漸添加,終會織成布);又像是被驅趕到刑場的牲畜,一步步逼近死亡;又好像被牧童持仗驅趕的牛,不能自由行走,只能被趕入畜棚。《大遊戲經》也曾以多種譬喻來說壽命只減不增的現象,它說:「生命的無常如同秋天的雲,眾生的生死如同戲劇的演出,眾生壽命短暫如同閃電,又如同懸崖瀑布,飛馳而下。

一個人只要內心明了,就能看見一切的外物,沒有一個不是在顯示「無常」。因此,這裡才以多種途徑,引導人從不同的角度思惟這個道理,生起決定的信解。如果你只是略略思惟,就難以生起信解,而沒有益處。迦馬巴說:「你說自己已經思惟過了,契入無生。但是你何曾思惟過?你白天放逸,晚上睡眠。你不要騙人!」

我們不但在壽命結束時,才被死王所破壞,而往趣下一生;就在現生存在的這一段時間,也都是不曾停留的。從投胎開始,就沒有一剎那不是在往下一生奔去。所以,中間生存的時間,總是被老、病所牽引,拉著往「死亡之地」走去。因此,不應在這一段存活的時候,認為不是正在趣向下一世,而可以暫時安住,心裡高興;這就好像從高山上墮下來,在還沒有落地之前的這一段時間,不值得高興一樣。這就好像《四百頌》引經中所說的:「人如果已經投胎住世,從此以後,就在每一天裡,不曾暫息地趣向死亡。」

 

 思維「生時無暇修法,卻必定會死」

        即使長壽百歲的人,也不能就認為這樣就是「有暇」,可以修行。這就好像《入胎經》所說的:「最開始的十年,只是嬰兒小孩,不會生起修法的意願。最後老去的將近二十年,沒有修法的氣力。中間的歲月,睡眠佔掉了一半的時間,再加上生病等也耗費許多時間,所以能夠用來修行的時間非常的少。」所以,應當知道,「今生一切圓滿」這樣的想法,只像是在作夢,到臨死的時候,就會驚醒。既然知道死亡一定會來臨,那麼為什麼要被眼前的這一切所欺騙而產生愛著呢?能夠這樣想,就能夠生起誓願,修行正法。如同《本生經》所說的:「啊!世間的各種煩惱,既不能常住,也不可愛樂。美好的今夜,最終也只能是一種記憶。」

 

 ()思惟「死期無定」

從今天到百年之間,死亡必定會來臨,但是究竟是在哪一天到來,卻不一定。這就像今天,我會死或不會死,也是不一定的。但是,心應當想到「會死」的這一面,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因為如果想著「今天不會死」,心就會計執於「不死」的一面,而為此身的長久存在而作準備,卻不會修習後世的資糧。這樣的人,終究還是會在這期間,被「死王」所抓住,帶著憂惱而死去。如果能夠在每一天,都能常為死亡的來臨作準備,就自然會多作利益後世的事。這樣的人,假如沒死,也是很好的狀態,假如真的死了,更是恰到好處,這種狀態本來就是他所需要的。

思惟「死期無定」當中,可分為三個內容:

1思惟「瞻部洲人壽無定,死期也無定」

(根據佛經的傳說,)在「閻浮提」的四大洲中,「北拘盧洲人」的壽命長短是一定的,其他地方人的壽命長短不一定,但大致是有定的,只有我們所處的「瞻部洲」,人的壽命長短是極不確定的。其中,在「劫初」的人,壽命是無量歲,將來最壞的時候,人的壽命最多只能到十歲。而在現階段的我們,是在老年、壯年還是少年時期死去,都是不一定的。《俱舍論》說:「此間的壽命長短不一定,末劫是十歲,初劫無量壽。」

我們可以思惟所認識的,年紀輕輕就忽然遇到各種內外的死亡因緣,就去世的師長朋友,而我們自身也恐怕難免如此。經常這樣思惟。

 

2思惟「死緣很多而活緣很少」

我們所應當仔細思維:人的生命,能被各種情況所傷害。譬如,會被人、非人、魔鬼、畜生等等所殺害、吞噬,還有各種內在的疾病、外在的侵凌,都可能致人於死。還有,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種不同性質的物質所合成的。這四種物質之間會相互的剋損,彼此之間稍有不協調,此消彼長,就會使人發病,導致死亡。這些破壞性的情況,都是與生命同時存在的。因此,我們的身命看起來似是堅實,但其實是沒有保障的。

就如同《涅槃經》所說的:「修習『死想』,就是知道今生的壽命,總是被諸多怨敵所圍繞,而且每一秒鐘都在持續的損壞衰退,而沒有任何方法使壽命增長。」《寶鬘論》也說:「人住在各種死亡的機緣中,就像在風中的燭火。」因此,即使是活著的時候,生命也恆常處於不斷趨向死亡的狀態;認為「自己存活的機緣也很多」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所以,《寶鬘論》又說:「死亡的機緣很多,生存的機緣很少,即使活著也恆常趨向死亡,因此應當精進修習佛法。」

 

3思惟「身極危脆,因此死期無定」

        人身像是水泡那樣的脆弱,有時不須要重大的破壞,即使像芒刺那麼微小的東西刺它一下,就可以使它摧壞。因此,生命是很容易被各種死緣所侵害的。

        《親友書》說:「在末劫時,整體須彌山和大海,七天之中就被劫火燒盡,何況我們這微小脆弱的身軀,怎能不變成灰燼呢?」能夠這樣思惟,就知道生命隨時可能結束,不要認為還有餘暇,應當從現在開始,就發心精勤修習佛法。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說:「國主!現在暫時的這個身體,沒有病疾,也還沒有衰老,而能安住,就在這時候修習佛法心要,就能無畏於老、病、死。若等到老、病、衰苦來臨時,才想要修習佛法,恐怕就沒有用了。」

       在三種根本思惟的內容中,最扼要的就是思惟「死期無定」,所以應當努力修習。

 

()思惟「死時,除佛法之外,其他的都沒有用」

 

人要去到下一世的時候,即使是最捨不得的親友圍繞,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跟著他去;所有的財物寶藏,沒有一絲一毫能夠帶走;連與生俱來的肉身,都必須捨棄了,何況是其他呢?由此可見,今生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終究會離開我,我也終究有一天,一定會離開這一切而到下一世。

應當這樣想:「今天就是那一天」,所以不應被眷屬、受用的財物所動搖、轉移,而應當致力於佛法。這樣的心雖然不容易發起,但卻是入道的根本,所以有勵力思惟觀察的必要。

博朵瓦說:「我能夠遣除對世間榮耀的執著,就是因為修習無常觀。修習此法,既能夠遣除對親眷、財產等現世榮華富貴的愛著,又能夠知道前往後世時,只有自己一人,而沒有任何的伴侶。於是心想:除了佛法之外,再也沒有可做的了。生起這樣的意念,才能夠不貪著現世;在還沒有生起這種意念之前,會阻斷通往一切佛法的道路。」

多巴尊者也說:「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在本尊、上師之前努力殷勤的祈禱、經常的思惟,這樣即使經過一百年,也不能生起相應的覺受;同樣的修法,若能思惟一切有為法,必定不恆常、不能安住,這樣就能生起。」

有弟子不想修習無常觀,想要改變所緣境,以此請教迦馬巴尊者,迦馬巴尊者只是重述「無常.死想」來教他,想要問他別的法門,他就說:「我不知道。」由此可見,經論中所說的內容,像是「依止善知識」、「思惟暇滿」、「思惟無常」等等法門,都應當如此認知,隨時修習,才能夠易於了解諸佛的密意。其他的法門,也應當透過這個方式,才能了知。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