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發願文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原出自宋.慈雲遵式〈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第二卷。)

 

〔現代語譯〕

        我全心全意地皈依、順靠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祈求祢,以清淨的光明臨照我,以慈愛的本願攝受我。

        我現在以虔誠的心,呼喚祢的名字,乃是為了圓滿自己的菩薩道,而希望往生到祢的淨土。

        偉大的佛陀!祢曾經在過去發過這樣的誓願:「若我未來成佛,將歡迎所有願意來生佛國的眾生;只要有人曾經歡喜高興地生起這樣的念頭十次,我就一定滿足他的願望。如果我還沒有具備這樣的功德,那我就還要繼續努力;直到功德圓滿,才會成佛。」依憑祢這樣的誓願,我才能透過念佛,進到祢的慈悲大誓願海中。

        在祢的慈悲大誓願海中,憑著祢的力量,除滅我種種罪過,增長我種種善德;憑著祢的力量,我臨終時,可以預知且平靜的迎接死亡的到來,身體不但沒有病痛的折磨,心情也遠離對世間的貪戀和錯誤的執著。佛陀會在菩薩聖眾的簇擁下,帶著供我乘坐的金剛臺,來迎接我。然後,一瞬間,蓮花開了,在極樂世界出生的我,見到了佛陀的慈顏,聽聞佛陀宣說自己內證的教法,了悟佛陀所具足的智慧,然後我能夠廣泛的救度眾生,圓滿往昔所發的自覺覺他的心願。

         禮敬十方三世一切佛,
         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摩薩眾,
         禮敬摩訶般若波羅蜜。

 

〔內容分析〕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這是凡夫發起祈願,請佛慈悲攝受。有往有復。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在誦念本發願文之前,有十念稱名。因此這裡說明眾生稱名念佛、求生淨土的動機,是為了圓滿自己的菩薩道。這一提示是非常重要的。從《無量壽經》對淨土天人德行的描述,可以看出,淨土原是為圓滿菩提願的行者而創建的。慈雲遵式的「為菩薩道,求生淨土」這一段話,可說完全精確地掌握了《無量壽經》的要旨。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這是表明,以《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為往生淨土的根本依據。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這是以依憑佛力,而得大精進之意。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這一段也是「承佛慈力」的結果,它是《阿彌陀經》:「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和《觀無量壽經》:「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的結合。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這是最後歸結到對三寶的皈依之意。

        綜上所述,〈淨土發願文〉有幾個特色,一是眾生的菩提願,二是依十八願往生,也就是依阿彌陀佛的誓願而被攝受往生。三是承佛慈力的見證,包括了生時的消罪增善,和臨終的吉祥往生。四是相信能得上品上生。

        由此四個特色所形構出來的眾生(也就是誦念〈淨土發願文〉的人),乃是「蒙佛本願慈恩所攝受、感召、護佑的發菩提心眾生」的形象。這與日本法然一系的淨土教,始終自視為愚惡凡夫而念念不捨以得救度的意識,有明顯的差異。

        李老師曾經指出,「法眼清淨的菩薩行者」是般若經、華嚴經為代表的大乘經的主角。借用這樣的概念,那麼我們可以說,淨土經中的主角,應是「蒙佛本願慈恩所攝受、感召、護佑的菩薩行者」這樣的形象才是。從這裡來看,以慈雲遵式為代表的漢傳佛教的淨土信仰,已經精確的掌握了這一意涵。同時,李老師對〈淨土發願文〉自始至終的讚歎推崇,確是有所見的。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