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慧邁向無漏慧的途徑

  「知非」——知道腦子所裝的真理都是邪見,是邁向無漏慧不可或缺的要件

勿追悔過去,勿企求未來

  當人們不再追悔過去、企求未來,堅實地活在眼前,這時,由於他早已集中「全宇宙」之力於現前一念,所以倘若他欲修戒,很快便可得戒;倘若他欲修定,很快便可得定;倘若他欲修慧,亦很快便可得慧。其中以戒最為容易,幾乎在聞戒的當下,便得戒了。其次是定,再其次是慧;般若慧的獲得,在三學當中是難度較高的一環。

  定要如何修?首先行人可以找一個地方坐下來,接著令心住於一境,或安詳地觀看念頭未起之境,或安詳地觀看丹田之起伏,或安詳地觀看出入息皆可。起初難免會有一些雜念、亂想出現,但是經過長期的奮鬥,已經相當熟練地活在眼前的人,會立即察覺那些雜念和妄想,就在他發現的同時,早已遁入過去——不存在了。他不會為了不存在的事物而懊腦,他繼續活在眼前,只管觀看著丹田之起伏。當丹田起的時候,他清楚地看到丹田起;當丹田伏的時候,他清楚地看到丹田伏;當丹田既不起又不伏、靜止的時候,他亦清楚地看到丹田靜止不動。就這樣他的心志愈來愈集中,丹田與心念幾乎連成一體,丹田就是心,心就是丹田。接著他更倍加地專注,要求更清楚更明顯地看到丹田,這時便是我所謂的「未到地定」。

  如果對於花木而言,陽光和水份是最重要的話;那麼對於腦力經常透支的現代人,以及志求初禪定以上的習定者而言,「未到地定」最好特別重視才好。其理由是:未到地定就好比距離都市不遠的「山莊」,向前它是通往森林——四禪必經之路,向後它是囂煩都市生活的一個避暑勝地。習慣於思考,多事又多慮的現代人,倘能偶爾進入「山莊」,徹底鬆弛一番,將心念洗上一洗,不但可使疲憊頹喪的身心,立刻得以從「零」再度出發,並且也有助於思考的冷靜和細密。對於重視效率、衝勁、創新、突破的都市人,這是多麼值得向他們鄭重推薦的啊!特別是它的修習並不須要花費多少時間。

  其次,對於有志體驗初禪、二禪的人,它更應受到特別的重視,因為它是通往禪定必經的道路。習定之人,能否很快地入定,或每坐必入定,可說端賴未到地定的熟嫻。一個非常熟嫻于未到地定的人,對他而言,「入定」祇有「要不要」而沒有「能不能」的問題。

般若正見

  「般若」要如何修?在論述修慧之前,且讓我們先為「般若」下一個粗淺的定義,即「沒有違反緣起原則的認知」才可稱得上是般若。倘若這樣的說法大致沒錯的話,我們將繼而指出緣起正見有三種:

  一、 不離聞思之緣起正見。
  二、 定心相應之緣起正見。
  三、 現量創見之緣起正見。

  所謂「不離聞思之緣起正見」,是說:修行者對於緣起之理解與信仰,主要是來自聽聞他人之說教,或讀閱經論,以及透過反省、思維、分析、歸納、演繹,方才建立起來的。這時行者對「緣起法」的把握,「概念」的成分多於「經驗」的成分,「思考」的成分多於「觀察」的成分。及至「與定心相應的緣起正見」,則情況大有不同,行者在經過聞思的歷練之後,已能貫通緣起思想,這時他可以很快就捕捉到「空」的影像,不再像以前須要數數思維才能在心中浮現「空義」。由於他幾乎已能不透過思考便可立即掌握空之概念,所以第一,他的心念散亂、掉舉的情形會顯著地減少(因為思考,特別是高度抽象的思考,是非常費神、用腦力的)。第二,開始脫離以文字、言語為對象的思維,進入一種以具體生活和具體事物為對象的觀察階段(這是得助於對緣起空義的勝解,不再須要花費精神去思考或捕捉空之概念,所以有能力將空見融入繁忙的生活中,去做觀察、比照、印證的工作,並且又不致妨礙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由於有了這種轉變,自此行人對「緣起」的認知,也將逐步由抽象的理解,變成具體的感觸;由記憶、捕捉經論的奧義,變成生活上的體會。隨著「空見」與生活的愈趨統合,這時一種「高峰經驗」便會不時地出現。直覺一切的事物,就是自己之全體,對於身旁周遭的人,甚至一花、一草、一木都湧起無限的慈愛、崇敬與莊嚴感;深刻一些的,更宛如脫落身心一般地無礙、清涼、空靈、明朗、不動、不取、不捨、不厭、不怖……。心智無拘無滯,一切經論所說,恍如在描述內心境界,自肯自得,不疑不惑。(這種經驗不是聞思未成的人,所能體驗的;聞思未成的人,縱使有初禪的經驗,也不等於這個。初禪歸初禪,空概念歸空概念,他並無法將空概念化為一念,後引生輕安。換言之,他無法以空義為所緣而入初禪——得喜悅、輕安。)

真正見與假正見的差別

  上述兩種「緣起正見」雖然已屬難能可貴,但仍然未斷「邪見」與「疑惑」之根,尚屬無明所生的染污知見。只有第三種——「現量創見的緣起正見」才是真正的「正見」,才是無漏的般若慧。「真正見」與前面兩種「假正見」,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茲就初、中、後三項來說明之。

  初:雖然高峰經驗的來臨都是忽然的,但在高峰經驗未出現之前,二、三之間的情形大有不同,前者是有預設的,而後者無預設。前者(指「與定心相應的緣起正見」)預設什麼?它預設「世間有迷有覺」「迷覺是虛幻不實的」「世間是緣起的」「緣起的當下即是空」「世間有苦有樂」「苦樂本無自性」「世間有人有我」「人我唯假名,乃虛妄錯覺所執」「世間有輪迴有解脫」「輪迴由無明,解脫從斷愛」「世間有苦、集、滅、道,苦、集、滅、道乃隨順世俗假名說」。此外他也可能預存這類見解——「若有言說,即非實相」「諸法本不生,唯幻生」「願生生世世留在人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切從本都是佛」「眾生有病,故我病生」「不斷煩惱,無煩惱可斷」「正見無所見、緣生即無生」「開口即錯、動念即乖」「不可說,教我如何說」「涅槃唯證乃相應,如人飲水暖冷自知」「一切的一切都是畢竟虛幻不實的」……。總之上面那些見解,他總會有一項或兩項的,這就是預設。至於後者(指「現量創見的緣起正見」) ,他雖然此時尚未見道,但是他很清楚地看出上面那些都是邪見,都是花拳繡腿!根本無法解決內心的不安和疑惑。他的內心一片茫然、一股不明,每當起心動念的時候便察覺到:這個不是!他對自己讀過千經萬典卻仍然一無所知、一無所獲,深感不安與不甘;若不是安詳的個性和穩定的心志鎮攝之下,他簡直無心處理日常的瑣事。可以說,儘管表面上、意識上他仍十分的安詳、穩定、溫馴,但是在內心深處,他正受到強烈不安的侵襲,正在綿綿密密地尋伺「是」的答案。雖然對於欠缺此種「自知非」與「強烈突破意志」的人,是否可能真見道,我們尚缺乏足以明白指出的論證和研究;但是最起碼,目前膽敢明確地指出:具有「自知非」及「強烈突破意志(此種突破意志是含蓄而深刻的,非能從表面態度去衡量)」的人,頓見法性的因緣,是隨時隨地都可能成熟的。

  中:「中」是說正當高峰經驗來臨時,兩者的差別何在?首先想說的是:前者的特色是頓時明白了許多許多的道理,後者則禁不住,忍不住地笑出來:「啊!過去多麼地笨呀!」「啊!過去多麼地無知呀!」
  後:然後,若有所說,純屬對治來人的「病苦」。至於自己呢?則悠遊於平常的世界中,雖生猶死,無掛無礙;雖死猶生,應用隨緣。

具備現代人的特質、活在眼前一瞬,是修慧的基礎

  中、後之差異是有許多可說的,不過,我們想暫此打住,讓我們回到主題——如何修般若慧呢?這可分為自修和依止善知識修兩類方法。自修的話,最好先培養現代人的四項特質(見第四次講義),繼之鍛鍊不前瞻、不後顧——活在眼前一瞬的個性。倘若更積極的話,最好能夠於未到地定得自在,乃至於初禪、二禪……等得自在,要入則能入,要出則能出。在「定」學一環上,以「未到地定得自在」最為重要,其理由概如上述一般。此外另有二個原因:

  一、世間是由意志力形成的,一個人無論下「地獄」或上「天界」, 無論是富貴或貧窮,都不是嘴巴說「要」或心理想「要」的結果,而是由於不斷「要」——「意志力」所造成的結果。即使是單純的「考上臺大」這一件事,也是意志所形成的(當然這只是獨標出「意志力」的重要性,並非說唯有「意志」這一因緣,便可成就世間,那是對緣起無知的一因一果論),「解脫道」又豈可缺乏意志力——強大的意志力,一心一境的心力、定力呢?

  二、「思考」是十分令人散亂的,可是在沒有尋找到答案之前,事實上是無法避免思考。然而,「散亂無道心」「有智無定謂之狂」,為了「明白」要思考,為了「不流於狂、乾」故要禪定——最起碼也要有「未到地定」,以便得以隨時再度從「零」出發,不斷維持冷靜、沉著、清醒、敏銳、明晰、細膩、靈活的思考力,才好抉擇,觀察甚深法義。

  至於為 什麼強調要培養「現代人的特質」呢?理由如下:

  一、直接出自「緣起」的體會,感受到理性的信仰態度、科學的觀察精神、民主平權的個性、尊重世間智者的研究心得等等,它們很可成為解脫的始基。有些特質,例如:「平權」「尊重」「體諒」「同情」「活潑」「虛心」「好學」「坦白」「誠懇」「自然」……,幾乎就是發自「無我」的精神,這如何不令我們讚歎,願意提倡它呢?

  二、去聖日遙,眾說紛紜,佛住世時,四向四果聖者何其之多,佛陀尚且要人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更何況今日之世呢?為了避免人們「依人不依法」,更為了避免人們「誤入盲師之門」,今天我們來強調「理性的信仰」「科學的觀察」……等等「現代人」的胸襟和涵養,是具有雙重的意義在裡頭的!

  三、當一個人浸習在緣起觀時,必然明見「人」「我」是不存的,世間唯有遷流不住的「五蘊」。這時源自「我」「人」之見的冷漠、無情、偷懶、自私、放任等惡習自然不存,與此同時發生的是——湧現民胞物與的悲心。他不忍聖教衰,他不忍眾生苦,他希望周遭的人,都能夠遠離顛倒夢想,無憂無怖,無病無苦;他無法坐視人們的悲苦,他會走入人群之中。然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倘若他對現代人無知的話,倘若他的「現代知識」遠落於一般人之下的話,他如何能與現代人相處共事呢?更遑論幫助他們了。雖然我不認為:佛法的目的是在利樂有情。但卻深感於體會佛法的人,必然不離利樂有情。為了利樂有情——現代有情,就讓我們大家來提倡「現代精神」吧!

  四、且退一步來說,我們不談佛法、不談修行,直就今天的一般人來看,他們之所以痛苦、不安,他們之所以徬徨、苦悶,往往只因生活缺乏安定,政治缺乏民主,社會缺乏正義,法律缺乏公平,疾病缺乏醫藥,環境缺乏整潔,教育缺乏遠見,或者是人際關係的不良而已;這純粹屬於世間一般性的問題,它與宗教幾乎無甚關連。以「利樂有情」為出發點的修行人,又何必一定為人說佛法呢?何不對「苦」下藥,偶爾放下「佛法」,也來投入「急難救濟」「救助雛妓」「環境保護」「司法獨立」「國會改選 」……之行列呢?而首要之務,便是自身須具有「現代人」之修養。

  以上四點,是說明我們之所以強調現代涵養的原因。

  一旦人們具備了「現代人」的特質,那時即便是不學佛,大抵也可以度過一種堅實的人生,不致太過於空虛、苦悶、焦慮……。特別是如果加上具有「未到地定」的修養,能夠隨時活在眼前之一瞬,那麼他的快樂、充實、幸福、愉悅感將更加地深化、堅厚;終其一生,將很少有足以擊倒他的刺激,也不會有他無法應付或不敢面對的問題。這樣的人,雖然在解脫道來說,尚屬「小兒」,但倘能先到達這種田地,我覺得你沒有對不起自己,而佛法也沒有對不起你了。至於向前一步的事,且慢慢來商量吧!

如何現量創見緣起

  解脫道上的「小兒」,要如何才能現量創見緣起呢?(「創見」是說,對他而言,他是宇宙間第一位發現「緣起」的人。他沒有受到佛菩薩的暗示,他對緣起的肯定是自知自作證的;之所以與佛菩薩雷同,純屬巧合默契,並非事前事後存有趣向、相應之念。)

  首先須要「知非」——知道目前滿裝在腦中的「真理」「正見」都是聽、看而來的,並非自己的發明。有時縱或少有現量的經驗,也是從信解——「暗示」之助而來的,並非不依他證、不依他說之親證、創見。如此察覺之後,才稍有可能脫胎換骨、更上一層樓。不然狗永遠是狗,就算一年、二年、十年之後,頂多只成大狗、老狗而已,不會變成獅子。

  其次要加強的是,更深入的禪定。為什麼呢?因為當行人徹底承認自己以前是鸚鵡學語、食人唾液之後,他不再「依他聖解,塞自悟門」,他痛切地明白:此事唯有靠自己!「佛說」是佛的經驗,「菩薩說」是菩薩的經驗,那須都是從宗出教的,由內心自然而發的。於是他開始踏上必以現前一念去經驗它,不再滿足於信仰和理解的另一個里程。然而,這裡有一個難題出現:由於過去全都依賴聖言量,自己很少認真地去懷疑、去驗證,如今一切從頭開始,萬事靠自己去判斷、抉擇、觀察、分析、尋找……,方才深感自己的定力不足以降伏內心深處的不安、迷茫,還有因為數數思維、周遍尋伺而引生的散亂和掉舉,所以行人要加強定力的鍛鍊。

  如此經過或一天、或二天、或一月、或二月(因積極的程度不同),當行人的定力已加強到「於未到地定得自在」的地步(當然初禪、二禪以上更好),並且內心又沒有預存的聖解,那麼「見道」的基本因緣可說已有了,這時他便可以修習「無常觀」(無我觀)。

無常觀的修習方法

  無常觀是疾入無生的修行法門,它要如何善巧地修習呢?首先行者要先反省、觀察自己為什麼會有煩惱呢?人類的痛苦是從哪裡來的呢?自己的不安、罣礙、貪心、易怒、急躁、嫉妒、不耐、緊張、自私、冷漠、放任、隨便……,這一切的習性到底是被什麼在推動的呢?要如何才能拯救人類免於自害、被害呢?這一類追究人類有情苦厄根源的問題,行者必須在完全沒有預存答案的情況下,細細思考、好好反省、深深觀察、徹底分析一番才可以。直到前後一貫的因果關係,已能全部明明白白地看到:啊!原來一切的煩惱都是出自於「我存在」的錯覺,以及為了「保護我、保護我的」之動機所產生的。(千萬切記的是:不要很輕易、很隨便地說「我發現了」「我看到了」,如果沒有透過深刻極深刻的觀察和反省,所謂「看到」只是「想到」,或者是被暗示而不自知罷了,那是永遠無法真見道的!敬請切記之!)當行者確實已經發現人類果真是被「我存在」的意識,以及為了「保護我、利樂我」,為了「保護我的、利樂我的」之動機所推動,以致引生永無休止的痛苦,這時才好開始進入無常觀。

  他問自己:如果有「我」,那麼為了「保護我」而努力是應該的,是如實的。可是,有「我」嗎?如果沒有「我」,那豈不荒唐可笑嗎?到底有沒有「我」呢?有嗎?在那裡?沒有嗎?怎知道?誰說的?我自己又怎麼說?

  於是他細細去尋伺:
  「我」是什麼?
  所謂「我」到底是什麼呢?
  ——觀察、尋伺(良久良久)……
  「我」是如何形成的?
  「我」是如何滅逝的?
  ——觀察、尋伺(良久良久)……
  「我」在那裡呢?
  在身體內部嗎?在感受中嗎?在思考中嗎?在意志嗎?在察覺上嗎?
  ——觀察、尋伺(良久良久)……
  之後,他隨而又去觀察:
  「色」是什麼?
  「色」在那裡?
  「色」如何形成?
  「色」如何消逝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察、尋伺(良久良久)……

  我想修「無常觀」最重要的是,不可有預存的答案。要能以「第一者」的心情實際去觀察、徵驗、求證才好,絕不要受到任何人的暗示、提示,也不要有未經驗證的結論。至於修觀見道以後的狀況,在《阿含經》裡到處都有明確的宣說,由於那是當事者親自觀察、徵驗、求證後的結論,除了再度給我們「信」心和理「解」之外,又豈能帶給我們經驗、現量、創見呢?所以也就不再多說了……。

  以上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的一種,如果您有興趣的話,不妨參考看看吧!

附一:偶思雜感

沒想到一寫就是十一張,這次真要辛苦你們的眼力了。本班結束之後,我想這些講義,多少可作為自修的參考吧!

觀五蘊,等同觀一切法;觀五蘊無我,等同觀一切法無我。

對於處在高度文明社會的現代人而言,我覺得「傾全力活在眼前一瞬」之個性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向前可以得「現法樂住定」及「親見涅槃破疑斷惑」,向後可以「生龍活虎過一生,坦蕩迎對人生」。

唸經給死人聽,不如唸經給活人聽;唸經給兒童聽,不如唸國民生活須知給小孩聽。國民生活須知才是真正的經——小孩的經。

不要看佛菩薩修行,或是看到別人修行,自己就想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呢?你到底什麼地方不對勁?什麼地方不好呢?要自己仔細反省清楚了,才進行其次的工作。如果你並沒有被生命的問題深深困擾,你只是由於人際關係不良、事業不如意、感情有波折、生計發生困難等,那麼你可以修行,也可以不修行呀!因為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修行」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陽台上,開了—— 一朵花。」我覺得這句「詩」很美!你呢?

附二: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完全摒除一切雜念和不安的情緒,於是,猛虎也沒有機會張牙舞爪。

陣陣的輕風吹過,山上的松樹林,和路旁的小草,它們為什麼發出不同的音響?

眼睛能夠看得到,卻沒有人能夠用手將它捉住的,那就是——溪流中的月亮。

不用思索,不用考慮,一切都是絕對虛幻的,但,仍有移動的劍光,繼續追隨它原有的路程。

天空中的雲與霧啊!它們都是在空中變化著,但是,在至高之上,卻有太陽和月亮永遠照耀著。

勝利是屬於我的,在還沒有決鬥之前已經註定了。因為——我從沒有想過我自己!

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的人,永遠不會明白我的祕訣;身體又移動了,光和影又復合一。

  上面的詩,改寫自《禪與日本人》一書,除了尚保存原有的精神外,字句做了很大的變動。如果你喜歡的話,也可以自行修改一番。

  三年前,當我再度吟詠時,就更加地確定:佛法的修行,居於重心地位的是意志力的鍛鍊。凡缺乏毅力,又不能傾生命之力去執行自己信仰的人,就算他貫通三藏,博古通今,與修行又有什麼交涉呢?本來這篇只是聊供自娛自勉的「詩」,今天應同學的要求,一併提供出來與你共賞。

信佛人 一九八八、五、十九

 

      


簡要了解現代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