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反對死刑:經證彙編》自序


  我開始接觸宗教與死刑議題的關係,是二○○○年初,在報紙上看到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會見總統當選人陳水扁先生時,提出了「廢除死刑」的建議,而陳先生也作出了正面的回應;當時正在廣播電台製作宗教新聞節目的我,針對這個新聞話題,對三位基督宗教界人士進行了採訪,對相關的想法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次的節目,承當時的受訪者之一、台南神學院教師陳文珊女士熱心,整理成逐字稿,後來刊登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台灣教會公報》上。此即收入本書附錄的〈死刑議題訪談錄〉一文的由來。

陳文珊女士畢業於東吳大學哲學系,大學生時代就是虔誠的基督徒。陳女士一九九○年代初,就讀東吳大學時,我當時剛好住在外雙溪,經常利用不值班的空檔,與內子一同到哲學系旁聽林春明教授講當代西洋哲學,認為是極大的精神享受。在課間不經意地與同學們閒談、討論的因緣中,認識了陳女士。當時的她,正為「宗教信仰」與「哲學思辯」之間的矛盾拉鋸而苦思,令人印象深刻。幾年後,在採訪一次國際婦女會議中遇見,陳女士已是一位致力於婦女運動等等人權議題的傑出青年神學研究者了。最近幾年,在基督宗教死刑議題研究方面,陳女士可說是其中最積極的一位。她不但自己撰寫相關的神學論文,並且主持專門討論基督宗教與死刑議題的網站,又編輯出版《台灣基督宗教死刑議題研究》一書,閱讀她的研究成果,給我許多的啟發。讀本書而對廢除死刑仍有諸多疑義的,我建議可以去讀陳女士的書,當可獲致更多、更廣泛的訊息。

我之所以觸發研究佛教對死刑的態度這一課題的興趣,主要是由於陳女士的詢問。應該是在採訪結束之後,陳女士問我:「那麼佛教怎麼看廢除死刑議題的?」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我想到的是以前閱讀《俱舍論》,有法官與劊子手「得殺罪」的印象,以及《法華經.普門品》中「受刑人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枷鎖、刑具會解開、斷落」的信仰。觀世音菩薩鮮明的救苦形象,是佛教徒朝暮課誦經常要誦讀的。在這段經文的影響下,佛教徒應該會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不顧一切、堅決地反對死刑、救援死刑犯吧!陳女士對我的講法很感興趣,建議我能把更多相關的教義,作一個全面性的整理。因此,本書的出現,首先應該感謝的,就是陳女士的敦促!

既然要研究佛教與死刑議題的關係,首先應該做的工作,是了解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徒或佛教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及態度。我了解到,在聯合國的推動下,最早且已經大面積廢除死刑的,是以基督宗教為背景的國家;以佛教為主要信仰的,只有尼泊爾廢除死刑。其他傳統上有較多佛教徒的國家,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中國、台灣及日本,都不在其中;而中國與台灣在判處死刑和實際處決犯人的數量或人口比例方面,都位居世界的前列。西藏政教領袖達賴喇嘛主張廢除死刑;受到達賴喇嘛的啟發,美國名作家、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的舒曼教授(Robert Thurman)寫的〈基於開悟原則的實際政綱及其概念〉(Some Contemporary Ideas for an Actual Political Platform Based on Enlightenment Principles),對廢除死刑的政策,作了佛教方面的闡釋。已故的前美國天普大學傅偉勳教授,很早就提倡佛教界應好好的研究與思考包括廢除死刑在內的當代倫理課題。在台灣佛教界,受到社運界的影響,曾經主張過廢除死刑,或出現在呼籲廢除死刑的社運活動中的團體是「萬佛會」,個人則是昭慧法師。學術界出現的第一篇研究報告是昭慧法師在2001年6月,受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和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舉辦「廢除死刑國際研討會」邀請擔任佛教界的「回應人」,寫的〈廢除死刑的佛法觀點〉。除此之外,成功大學歷史系陳玉女教授,2001年8月在《國立成功大學校刊》的「廢除死刑」的系列專題研究中,寫了〈從佛教戒律本懷思考死刑是否該廢除〉。

除此之外,更值得重視的是佛教界意見領袖的態度。我特別注意的是,幾位素受敬重的台灣佛教意見領袖,當他們遇到司法界、人權界人士詢問佛教對廢除死刑議題時,他們作了怎樣的回應。其中,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法鼓山開山住持聖嚴法師,是當今台灣佛教界所謂「四大山頭」其中三個的開創者,信徒遍於海內外,他們的意見足以代表台灣佛教界當前的理解水平與意向。除此之外,前面提到的昭慧法師,也是最近幾年不可忽視的佛教意見領袖,她可以說是台灣教佛界廢除死刑活動最積極的人物,謹在此對她的努力與成就,致以極高的敬意。整理這四位佛教領袖回應推動廢除死刑運動人士詢問時的反應,是我研究這一課題要處理的。四位佛教意見領袖的態度有若干出入,因此,也必須透過佛教經典的查閱比對,指出他們的意見與佛經的異同,此即本書附錄的〈佛教對死刑之態度的考察:當代台灣佛教界之意見與佛經的觀點〉一文。

這篇論文主要的價值,是把漢文佛典中對於死刑的意見明確的找出來。在這之前,佛教領袖對於死刑發表各種意見,往往無須引述經典,就直接以自己的意見,認為就是佛教的意見,人人自以為是佛教的代言人,而不以為謬。而現在之所以能夠很快的找出這些經文,應該感謝的是電腦科技的發展,以及「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在大藏經電子化方面的成就,讓相關的查詢變成非常的方便而有效。有了大量,而且多方面、多層次的經證,可以讓佛教反對死刑的主張形成一個周密的理論架構。再與過去閱讀佛教經典及佛教史所形成的教義知識相對照,能夠發現佛教對於廢除死刑,確有明確、堅定而一以貫之的主張。根據這些經文,從此以後,人們可以不再須要憑藉想像或推論,來回答「佛教是否贊成廢除死刑」這一問題;更不能憑藉對佛法似是而非的理解,扭曲佛教對這一問題的明確態度。

這篇論文曾在二○○四年六月,台灣宗教學會年會中宣讀,並在會上與諸多先進有所切磋。後來,這篇文章又獲輔仁大學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中心主任吳志光教授之邀,編入二○○五年初出版的廢除死刑研討會論文集中。

這第一篇論文從現有的漢文佛典中,發現佛教明確而一貫的反對死刑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義與態度起源於何時?對於歷史上的刑罰制度又曾產生怎樣的影響?我的第二篇論文〈佛教反對死刑:歷史與教理的初步探索〉所想要進一步處理的。從內容來看,這篇論文談到的時間跨度,從佛教創教之前的婆羅門教,到今天仍然主張廢除死刑的西藏憲法,長達二千五百年以上;談到的地域,從佛教的母國印度,到傳播地西藏、中國、日本,遍及大半個亞洲;而且法律史是我向來非常陌生的領域,因此,從歷史研究的水平來看,應該是疏漏已極吧!除此之外,完全沒有論述到南傳佛教的教義與歷史,也是明顯的缺失。但是,透過這篇論文的整理,至少可以描繪出一個大致的輪廓,說明佛教產生於一個刑罰相當重的社會,但是佛陀覺悟以後,首先在佛教的教團內部,形成了拒絕死刑、救援死刑犯的明確態度,而這樣的態度,被當時的佛教徒所清楚的認知與實踐;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在菩薩道中,進一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而相關的記載證明,從印度、日本到西藏,都可能曾因受到佛教教義的影響,而有過長達數百年廢除死刑的歷史。這絕對稱得上是人類文明史上,值得稱道的一個重要現象。相對來看,同樣作為大乘佛教的化區,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沒有發生類似的現象,也引起我諸多的思索。

這篇論文,原是為投稿到《新世紀宗教研究》學報而寫。幾位匿名的審查委員,給予很好的指導與建議,讓這篇論文結構更為合理、內容更為充實,這是應當銘記的。此文刊登於二○○四年九月出版的《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一期。

接下來,我又寫了〈阿育王信佛與印度輕刑傳統的形成〉,主要是從進一步的閱讀中,發現第一篇導論所處理的歷史脈絡中,佛教對死刑的態度,怎樣由佛教一個個別宗教的信仰態度,影響成為全印度共同的刑罰文化,阿育王的歷史位置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此,對阿育王的相關歷史記載,作了相應的整理。在本書出版時,我把它併入〈佛教反對死刑:歷史與教理的初步探索〉作為第五節,並將導論的題目改為〈佛教反對死刑:歷史與教理的脈絡〉。

我原先的構想,是將這幾篇論文放在一起成為一本書出版。但是想到,要了解佛教反對死刑的態度,最有說服力的,應該是佛經本身;把相關的經文彙編在一起,比學術論文更有說服力,對於有意進一步研究的人來說,也是很有幫助的。因此,重新使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所編的電子化大藏經,將《大正藏》地毯式地蒐尋一遍,將相關經文,依《大正藏》的順序編在一起,便成本書的主體。而將所有的研究論文,當作本書的導論或附錄,是為本書的全部內容。

「廢除死刑」是二十世紀中葉,聯合國發起的一項世界人權運動。從佛學研究來說,以這個作為問題意識,來觀察佛教的教義與歷史,可以是一個新的視角;而以此新視角來進行佛學研究,竟也因此發現一些過去的研究所忽略的事實。從佛教面對死刑的態度,我們可以重新檢視佛教實踐的內涵,以及它與社會改革之間的互動方式,而得到不同於過去的理解與想像。對於廣大漢傳佛教信徒來說,或許還可以進行的反省是:透過「廢除死刑」這一議題,反映我們其中一些人所信仰和理解的佛教,和經典中的佛教竟然存在著巨大的落差,甚至背反。這絕對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不容輕忽。

佛教反對死刑,乃是從一個很簡單的命題出發,也就是基於三世輪迴、因果業報的信仰為基礎的「不殺生戒」而來。在世俗社會不以死刑為「不淨」之時,佛教就基於其宗教信念,開始了拒絕死刑的教義與實踐。這說明了佛教對於俗世的公共政策,並非如過去一些人想像的那樣,是無強烈批判性而全然接納的。甚至我們可以說,佛教處於社會中,存在著一種社會角色的自覺,(在本書中,我稱之為「出家聖善人意識」)。這樣的角色自覺,有一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味道,讓佛教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將其宗教信念影響及於俗世的公共政策。印度、日本與西藏何以曾經數百年廢止死刑,可以這樣理解。而今日漢傳佛教對於佛教反對死刑這一命題的遺忘、冷漠與背棄,則反映了今天的漢傳佛教,是否有淪喪佛教根本精神之憂?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根據陳文珊女士的研究,基督宗教的聖經並沒有明文反對死刑的規定,但是基督教社會卻能在歷史的實踐中,發展出要求廢止死刑的刑事制度,並透過聯合國積極的推動這一價值,而在此情況下,神學家又透過神學的反省,重新詮釋基督教信仰的精神。相反的,佛教是在經典中有著豐富反對死刑的教義的宗教,經過兩千年的發展,今天號稱漢傳佛教最興盛的台灣,佛教領袖卻公然打著自以為如此的佛教教義,來質疑國際人權組織的作為。這樣的對比,不能不讓人對於歷史的發展,有諸多的感慨。

我是一個佛教徒,在佛學研究方面,只是一個業餘的興趣者而已。出於興趣,用公餘的時間,作了一點查找資料的工作,積為此書的出版。在這幾年的研究與發表過程中,在佛教圈子裡,游祥洲教授給我最多的鼓勵,並提供一些資料與問題的思辯討論;現代禪同門、德國法學博士高文琦教授指點中國刑法史知識,都給我很大的支持與溫暖。輔仁大學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中心主任吳志光教授,刊登其中的論文,邀請參加二○○四年十二月參加國際人權日的活動「替代死刑聯盟」主辦的「殺人影展座談會」,最終並直接促成本書的出版。對於吳教授無私的厚愛,謹致以特別的感謝。

我因採訪工作的關係,還認識了台灣許多致力於人權活動的朋友,也將書中的一些文稿給他們,請他們指教。蘇建和先生將它推薦給台權會網站。《無彩青春:蘇建和案十四年》一書的作者張娟芬小姐,將它推薦給「替代死刑聯盟」義工群的讀書會,促成了在「民間司改會」一次非常愉快的討論。「替代死刑聯盟」於二○○四年十二月參加國際人權日的活動「殺人影展」中三場座談會中的一場「宗教如何看待國家殺人」,再次有機會與社會人士就研究成果與社會人士交換意見,都十分的感謝。

蘇建和先生至今仍為他遭受的冤案,糾纏於不知何時才能終止的司法程序之中。每一思及他和他的朋友的遭遇,總讓人心痛不已。透過訪問蘇先生,以及閱讀張小姐的書,對於蘇案有了一些了解。我曾設想,若我於十九歲時,也遭到他所遇到的事的當下,我能做什麼?似乎除了稱念佛菩薩名號之外,實在想不出什麼。而十九歲時的我,還沒有學佛,恐怕連念佛都不會吧!而蘇先生以其遭遇,堅定的尋求司法公正,暫時無罪釋放之後,又以病弱的身體,致力於人權教育工作的推動,其勇氣與承擔,令人敬佩。我所認識的這些人權界的朋友,他們正在致力的,是追求一個沒有刑求、公正審判,以及沒有死刑的社會,豈不正相應於「清淨國土」的內涵之一嗎?謹以此書,向這些致力於建設人間淨土的朋友們,致以最高的敬意。

二○○六年三月寫於台北象山社區彌陀村

 


[回佛教反對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