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與開新:從現代禪到淨土信仰》.自序

 

本書是筆者一九八九年跟隨李元松老師學習佛法以來,將所寫文章集成出版的第三本書。一九九四年出版的第一本書《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台灣佛教》的第一篇文章,是在現代禪創立的第五年寫的〈現代禪對台灣佛教的影響及其歷史意義--建立台灣佛教的主體性〉一文。其最後一段說:


只有修證之道的講明、涅槃體驗的傳遞,才能為迷茫無方向的台灣佛教開出一條坦途,而且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建立台灣佛教的主體性。現代禪能否做到這一點,修行人當然可以不必管它,但是歷史的考驗極為嚴酷,宗教的主體性也是假借不來的,讓百年後的佛教徒來評斷吧!


   
本書出版的時候,現代禪的創始人李元松老師已經在一年多前往生極樂。李老師走入歷史,現代禪教團也依李老師生前的安排,改為「彌陀共修會」而走入了歷史。走入歷史的現代禪,能不能回應這一段引文所問的問題呢?

 

初步來看,既然現代禪已經走入歷史,而且李老師在往生前的告白中,也放棄了禪者的角色,因此,能否在歷史的考驗中「講明修證之道、傳遞涅槃體驗」?這樣的問題,似乎已經與現代禪無關了。然則,這樣的因緣似乎更能夠幫助人們,用更超然而不涉利害的角度,來重新觀察與省思同樣的問題。佛教常說「功不唐捐」。筆者深信,李老師一生精勤的探索佛教、實踐佛法,他走過的路、留下來的遺產的價值,並不會因為他的離去,與現代禪教團的轉型,而有所不同。

 

如何觀察與定位李老師與現代禪教團宗教實踐的價值,是筆者過去曾經措意的工作,這本書中的大部份文章,所牽涉的也不外是這個主題。本書中的文章,寫作時間從二○○二年底到二○○四年底。這兩年中,也正是現代禪教團在承繼過去的成績之後,突然發生鉅大轉折的兩年。在這兩年當中的觀察與省思,對於了解現代禪的價值,應該是別具意義的吧!

 

猶記得二○○三年中,李老師的身體已經不好,而SARS的疫情還在將盡未盡之時,而李老師對於佛法與教團的發展有了不一樣的態度。當時我還興沖沖的與老師談如何促進佛教革新的種種,而李老師卻勸我「國土危脆,無常迅速」,在短暫的人生中,無須措意於此。同時,李老師又說,筆者寫的文章字數如果夠了,應該集成出版。在這之後,李老師的身體更加不好,直至老師往生,再也沒有機會與老師談話了。結集此書中的文章,見證現代禪轉變前後兩年的情況,一方面是筆者過去研究主題的延續,另一方面也是紀念恩師的付囑。

 

本書中的文章,依時間的次序來看是:

 

〈簡介佛教現代禪教團及其與基督宗教對話概況〉,二○○二年十二月,發表於基督教重量級神學刊物、台南神學院陳文珊老師主編的《道》雜誌十一期。這是李老師與信義神學院俞繼斌院長等進行宗教對話,集成《佛教與基督教信仰的交會》一書,在二○○二年九月出版之後,應基督教界友人、該刊陳文珊老師的邀請而作的介紹。

 

二○○三年春節假期所寫的〈千峰競秀的人間佛教〉,則因林建德先生的質疑,從二○○二年四月李老師皈依印順導師一事,總結論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從論諍到和解的過程。
 

〈現代禪的戒律觀〉以及承華敏慧秘書長所寫,慨允收入本書的〈現代禪教團「象山修行社區」的發展〉,則是應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對話與創新∣∣ 新宗教團體與社會變遷研討會」的邀請,於二○○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宣讀的論文。

 

這四篇文章,反映的是在二○○三年中,李老師因病杜門之前,現代禪教團的活動力與影響力正在穩定成長的情況。因此,無論在宗教對話、與印順導師學團的和解,乃至向宗教界、學術界闡釋對宗教制度改革的主張、介紹修行人社區的建設經驗等方面,都有令人矚目的表現。

 

但是,就在這之後,現代禪教團的發展出現了大轉折。在二○○三年三月,與弘誓佛教學院共同主辦印順導師九十八歲壽慶的學術討會之後,李老師就以SARS的疫情為緣,對外中止了原安排的一系列的活動,對內則全面講述淨土念佛之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李老師一面養病,一面為弟子的慧命與教團的下一步發展,作了許多的安排,包括結束「佛教現代禪菩薩僧團」的制度,改為「彌陀共修會」,發表告佛教界的公開信,以及延請慧淨上人擔任共修會的導師等等。而後,李老師往生了。這半年的變化,對包括筆者在內的現代禪同修來說,難免有一些衝擊和困惑。尤其是李老師以四十七歲的壯年遽逝,令人有極大的難捨與悲傷。

 

〈懷念上師,兼述我對上師往生前二三事的思索〉是在李老師往生之後的第十九天,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因同修對李老師對教界發表的公開信有「是權是實」的疑惑而寫。這是筆者對李老師攝禪歸淨的過程,所做的初步思索。

 

二○○四年三月,印順導師九十九歲壽慶(依華人習俗,稱為百歲)的學術研討會上,台大哲學系楊惠南教授發表論文,延續其一九九九年〈人間佛教的困局∣∣ 以新雨社和現代禪為中心的一個考察〉以來雙方的討論,發表後續的看法。承學術討論會主辦單位弘誓佛教學院昭慧法師好意,在會議後告知此事。本書中的〈「不厭生死,不欣涅槃」如何成為大乘共義?〉一文,即是為回應楊教授大文而寫,於二○○四年四月《弘誓月刊》發表。

 

〈李元松老師著作浙大版序言〉則是因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李老師《生命智慧的對話》、《就這樣》二書而作,二○○四年七月十日。李老師著作在大陸的再出版,與楊惠南教授之討論,都反映了人們對於李老師與現代禪的興趣與關注,在李老師往生、現代禪轉型之後,仍然持續著。

 

〈現代禪的真理觀:從「自由的靈魂」到「信心的英雄」〉則是二○○四年十一月為李老師往生週年編輯的《李元松老師紀念文集》而寫。此文追尋李老師探尋佛法的過程,整理其佛教思想由「理性、自力之禪」到「信仰、他力之淨」的辯證過程。此文之作,一方面是解決筆者自己的疑惑,用更宏觀的視角,對李老師的思想的辯證發展,重新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答筆者自〈現代禪對台灣佛教的影響及其歷史意義--建立台灣佛教的主體性〉一文以來提出來的問題。

 

李老師以天縱宿慧的資質,勇猛精進的探索佛法,面對漢傳佛教徘徊在傳統與現代、理性與信仰、權威與自由、改革與守舊……種種矛盾之中,提出了他的看法與解決方案。他對佛法精確的掌握,超越一般佛教徒太多,而其決千古疑難的見地、與時俱進的創造,又豈是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但非常有趣的是,李老師最後卻以種種的作為,彷彿欲使其一生成就及身而絕。然則,只要翻閱李老師生前的著作,回溯其一生的點點滴滴,其精彩動人、顛撲不破之處,又豈是任何人所能否定的呢?

 

李老師生前喜歡宋代宏智正覺禪師「只箇家風,任君收拾」之語,曾將它放在「現代禪網站」主頁的「跑馬燈」中。而今,李老師往生,現代禪走入歷史,現代禪思想與實踐的價值,應該更是如此,任由有心人參考、參酌罷!

 

如果不論現代禪最後的轉折,李老師生前接受藍吉富老師編輯《現代禪教典》的建議,編成《現代禪的教育》在「現代禪網站」中發表。此書已於李老師往生週年紀念之際,以《李元松老師語錄》(三大冊)出版,印贈各界。本書中的〈現代禪的戒律觀〉、〈現代禪的真理觀〉等文,也是在李老師較早之前的鼓勵下開始構思的。只是〈現代禪的戒律觀〉發表於李老師生前,〈現代禪的真理觀〉則於往生之後。現代禪的思想與實踐,確實豐富到了可以整理、反省的時刻。〈戒律觀〉與〈真理觀〉二文,一者整理李老師對於佛教倫理學與教團制度的看法,二者整理李老師對佛法核心體認的掌握與轉變,對於了解現代禪的思想與歷史,乃至於當代漢傳佛教發展問題的探討,都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在時序上的最後一篇,是〈慧淨上人演講集.序〉。該書此刻尚在排印出版中。淨土信仰的深奧,尚非淺學的筆者所能窺探。今將此文收入本書,所以呈示現代禪教團轉型之後的趣向。
過去的兩年,正是現代禪教團轉變為淨土宗念佛會的過程。李老師開創現代禪,是對這之前的佛教發展的繼往與開新,成績斐然,斑斑在目;李老師最後引導現代禪歸於淨土信仰,對於認同李老師現代禪思想的人而言,也仍然是一個繼往與開新的課題,這是弟子的事,考驗更為嚴酷吧!

 

李老師在此世走完了他豐富精彩的一生,然則李老師的〈永嘉證道歌新唱〉曾經這樣說:「走在這一條,沒有伴侶、沒有依靠的道路上,竟然,這樣的清涼!……緬懷古聖,孤獨過著日子。沒有人會了解,形貌枯悴,而內心剛烈無欲的人。」這也可以說是李老師的自況!李老師一生所示的,正是以「在無人能知之處」的佛法實踐,作為一切行為根本的基底。李老師說他「緬懷古聖」,對於曾經親灸李老師的筆者而言,更多的是對昂首獨行的恩師的緬懷。

 

本書的出版,承彌陀共修會眾師兄姐的推促、支持與編務辛勞,非常感謝。還要感謝藍吉富老師為本書作序。筆者從二十多年前大學時代開始,就蒙藍老師教導、提攜,開拓佛教界及學術的眼界,參與佛學界的活動;在個人生活方面也多所照顧,受恩實多。藍老師十幾年來對現代禪教團的關心、協助與照顧,也是筆者銘感在心的。李老師往生、現代禪轉型之後,藍老師對共修會未來發展的協助與關心未嘗稍減。對於藍老師的恩情,只能說:希望不要讓老師失望。

 
二○○五年三月三十日


[回繼往與開新]